







“人类面对宇宙时所表现出的天真和善良揭示出一种矛盾:在地球上,人类可以毫无顾忌地踏进另一个大陆,通过战争和瘟疫摧毁那里的同胞。但是,当他们凝望星星时,却变得感性。他们相信,如果外星文明存在,它们当然是受普遍、高尚道德约束的文明,仿佛珍爱其他文明是理所当然的宇宙行为准则。我认为应该恰恰相反……”
刘慈欣为美版《三体》所写后记,这两天在朋友圈疯传。咋地一惊,十分赞同。在我看来,置于太空探索的语境,这段话同样有其落点:人类对探索地外世界的行为本身也常常注入过于饱和的温情,用美化了的远方为当下人事赋予浪漫与崇高色彩;在以科学、技术、工程为特征的航天,这种美化竟然是完全抽象的、不需要事实论据的。汉语修辞里,它叫移情。
简言之,地球人的双标是不对的,航天也并不是地球上最为特殊的事业。大刘暗示我们夸大了一颗行星与另一颗行星的区别,而地球生活中的我们每天都在夸大一个地球人与另一个地球人的区别,以及一个地球工种与另一个地球工种的不同。找不同有利于激发斗志,但相对靠谱的答案可能恰恰来自公约数。看好莱坞电影你就能发现,甭管多维空间如何解构,最后搞定一切的还是我们在地球上获得的启示。比如那部烧脑花眼的《星际穿越》,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只有爱,可以穿越时空拯救世界。多朴实啊。
以地球经验处理太空事务,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更简单、直接的热爱理由。第一,做正确的事。它是一个是非判断。不正确的,啥样的诱惑也不行。第二,做值得的事。这是个全面的价值判断,需要知识与理性。第三,做想做的事。这是情绪判断,不与自我为敌,因为强扭自个儿的瓜比强扭别的瓜更不甜。当三个维度在仰望星空、或者其他任何事业中交会,你可能无需美化也甘奔赴,不被潮流裹挟,不为三瓜两枣所煽惑;你也可能更有力量长久持之——毕竟,尽管疫情被标记结束,凛冽才刚刚开始。
当然,地球上不存在绝对的、大规模的常识。“常识” 二字,新华字典释义“一般的、普通的知识”,称“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走过2022年的我们知道了,貌似普通的知识很可能极不普通,而共识更是人类社会最稀缺的存在。那么,我们至少可以积极建设常识性的心理状态:以平视之心看世界,不藐视任何一件事、一个人甚至一枚微生物;以平常之情待自己,成败荣辱不影响内心谦卑与尊严。
试图美丽送别虎年的文字,都遭到了无情嘲笑。无他,旧岁太不美了,这届群众不喜欢大词儿了。我们不过是向往自在。自在地选择,就算待在犄角旮旯仍保留海阔天空的权利;自在地尝试,欣然发现自己的无知并争取每天弥补一点点。
可能、大概、也许,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理想主义。我可不是因为虚无的想象,才来到你的面前。天殇团队QQ:646004